首页 > 基础科室 > 病理生理研究室 > 病理生理室研究室

病理生理室研究室

浏览次数:

131324091c4679fa7e33ed5bc51d3c9.jpg

1. 成立时间及相关历史简要说明

病理生理室是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建所时组建的科室之一,成立于1960年,最初由生理学前辈刘曾复教授任顾问。本科室先后在王天佑、袁芳主任的带领下,围绕“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修复”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脑卒中及神经保护策略、脑水肿的发病及治疗的分子机制、实验性脑胶质瘤的建株及传代和鉴定、难治性癫痫的分子机制研究等,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攻关任务,卫生部课题、国家及北京市自然基金等课题。2014年获批“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前药物研究开发平台建设”。

2. 研究方向及内容

现阶段科室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诊断及治疗手段的开发和相关机制研究,涉及到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向,具体包括:

(1)气体放电等离子体在脑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

(2)医用等离子体设备的开发、应用及转化。

(3)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及分子机制研究

(4)脑胶质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分子标志物及作用机制,以及脑胶质瘤的新抗原免疫治疗研究。

3. 平台或团队(没有可以省略)

(1)等离子体医学与转化平台:科室围绕电气工程和生物医学相关学科的交叉,开展等离子体源的设计、特性诊断、模拟仿真、疾病模型的应用、机制及转化等研究工作。

(2)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前药物研究开发平台:科室拥有动物麻醉及手术设备、PowerLab多导生理检测平台、动物行为学检测设备、活细胞工作站、细胞能量代谢分析仪等主要核心设备,能够完成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动物及细胞实验。

(3)体液标记物和细胞外囊泡表征检测平台:科室拥有Apogee MicroPlus纳米流式检测平台、MesoScale Discovery(MSD)电化学发光检测平台、Lunipulse G1200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平台、Cobas E411化学发光检测平台、BMG ClarioStar荧光分析平台等,用于对体液标记物和细胞外囊泡进行表征。

4. 科室人员组成及学生培养

目前科室共有工作人员5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3人。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5人,博士后1人。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2人。

5. 对外交流(没有可以省略)

科室的研究方向涵盖了神经外科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及神经生物学等多个基础和临床专业学科,还与电气工程、等离子体物理及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相互交叉,形成了多个具有自身特色的交叉学科研究方向。与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多家高校开展了深度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2017年科室组织和接待了昆士兰理工大学Kostya (Ken) Ostrikov院士来研究所的访问和交流活动。

微信截图_20240110154403.png

6. 科室成果

目前,科室在研课题共9项,其中包括3项国家级课题、2项北京市课题及其他各级课题。近五年,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包括Brain、Annals of Neurology、Movement Disorders等顶级SCI期刊,科普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项。

7. 科室人员简介

发.jpg 

袁芳,女,医学博士,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原科室主任。任北京生理科学会常务理事、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神经科学会胶质细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脑缺血、胶质瘤、癫痫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转化医学研究。先后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卫生局“十百千”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主持或参加国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及北京市科委等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6篇(SCI收录30篇),获教育部及北京市科技成果奖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成果、北京市科技成果等成果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委项目评审及验收专家,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评审专家、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审专家、“明天小小科学家”评审专家。为Aging and Disease,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中国卒中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解剖学报,生命科学等杂志审稿专家。

微信图片_20231227192327.jpg

闫旭,男,副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1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之后进入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分站工作。2014年8月进入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生病理生理室工作。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大气压等离子体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机制及转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健委项目及首都医科大学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等多个项目。研究成果被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作为Scilights进行专题报道。目前已发表论文20余篇,累计他引超500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项。

徐立新.jpg

徐立新,女,副主任技师。1986年至今一直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病理生理室工作,主要从事神经科学相关疾病基础研究的实验工作,参与包括国自然、市自然等在内的近20项课题研究。承担课题相关的人脑胶质瘤组织块培养、大鼠神经细胞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以及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等实验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参与发表SCI及核心期刊收录论文60余篇。2005年获教育部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获奖名称: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的影像学研究),排名第五。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一种化学成分确定的细胞培养基及其应用,ZL201710652138.3,徐立新(3/4))。

回家.jpg

于震维,20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系。从事 PD 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机制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经验。首次从外周血中分离出少突胶质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检测外泌体中病理蛋白浓度,能够有效地对PD和MSA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提出少突胶质细胞外泌体转运障碍是GCI产生的分子机制之一。主持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 1 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面上项目、国自然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在包括 Brain、Annals of Neurology、Movement Disorders 等国际顶级神经科学期刊,申请并获得受理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国际专利两项。

微信图片_20231227192329.jpg

黄利杰,女,研究实习员,博士。201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专业,随后进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1年10月进入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病理生理室工作。研究方向为长链非编码RNA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一等资助、北京市博士后科研活动经费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院所基金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多篇。

微信图片_20231227192317.jpg

余明辰,女,博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2023年博士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外科学(神外)专业,主要从事脑胶质瘤的相关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于多组学数据,探究与脑胶质瘤预后和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的重要分子标志物;脑胶质瘤新抗原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参与构建CGGA脑胶质瘤大样本蛋白组学数据库。近年来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市级重点课题,目前承担院级课题一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SCI文章3篇,此外参与发表多篇SCI文章其中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10分以上SCI文章3篇。

8. 科室特色,可以包括检查项目、病例展示等(没有可以省略)

9. 科室联系方式需包括:电话、邮箱、地址

科室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西环西路119号B区科研行政楼

电话:(010)5997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