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教学 > 科研动态 > 祝贺胡慧敏副研究员、柴睿超副研究员、高华副研究员项目分获第九届临床创新与发明大赛春季赛一、二、三等奖

祝贺胡慧敏副研究员、柴睿超副研究员、高华副研究员项目分获第九届临床创新与发明大赛春季赛一、二、三等奖

2024-01-15
浏览次数:

1月13日,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转化医学分会举办的第九届临床创新与发明大赛春季赛在北京召开。该创新大赛面向全国征集体外诊断、微创器械、神经康复、细胞治疗等方向的医学装备创新项目,经过现场路演、专家问答等比拼环节,研究所胡慧敏副研究员、柴睿超副研究员、高华副研究员的项目分获大赛一、二、三等奖。

奖项 荣誉

640 (3).jpg

 胡慧敏副研究员的参赛项目是《适合高通量药物筛选的切片方法及其成型装置》。类器官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有潜力的药效测试和大规模药物筛选模型。但“低通量”一直是类器官应用的最大“卡脖子”难题。其建立了脑胶质瘤类器官培养体系,并将其应用到新药药效测试及新冠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资助)中。针对类器官应用的“低通量”难题,开发了一种制备组织微阵列块的方法以及与之配套的柔性模具,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在该设计原型的基础上,与北京一家自动化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企业合作,联合研发了适合高通量药物筛选的类器官包埋与切片自动化工作站。本次大赛中,该项目赢得一等奖,并获得了产业界的高度关注。

640 (4).jpg

柴睿超副研究员的参赛项目是《高通量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子检测方法及试剂盒》。自2016版《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指南》首次将分子指标纳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逐步开始了组织学诊断加分子诊断的整合模式,在2021版《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指南》中,更多不同形式的分子指标,包括单碱基变异、小片段插入缺失、基因重排、基因融合、单基因拷贝数变异、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及分类的必要分子指标。本项目在满足检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需求同时纳入了与肿瘤治疗相关靶点和重要通路激活的分子靶标,拟通过一次检测实现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本次大赛中,该项目赢得二等奖。

640 (5).jpg

高华副研究员参赛项目为《评价氟维司群治疗复发性无功能腺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开放、单臂临床Ib期临床研究》。无功能腺瘤是第二常见的垂体腺瘤,手术效果不佳,迄今为止还没有确定性的药物治疗方法。张亚卓教授团队自2009年开始,围绕雌激素受体α(ESR1)及其拮抗剂氟维司群展开了一系列研究,获得一系列相关发明专利。本次活动中,团队成员高华副研究员的参赛项目通过顺利实施取得的药物疗效及安全性信息将为复发性无功能腺瘤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一种新的选择,使整个社会以及无功能腺瘤患者受益。本次大赛中,该项目赢得三等奖。

 此次研究所的项目在大赛中斩获诸多荣誉,既是对研究所现有科研工作成绩的肯定,也将极大的提升研究所创新工作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未来,研究所将加速推进研发与转化工作,以高质量的科研工作,赋能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