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教育教学管理的开端和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启动是同步的,早在1979年,我所就拥有了首医大第一个学位点,王院士成为第一批导师并且招收了首医第一批硕士和博士,这“三个第一”造就的历史机遇为以后培养500余名优秀研究生奠定了基础,成为锻造神经外科亚科和学组带头人的熔炉。他们之中:有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有民营脑科医院的创立者,还有清华大学附属医院的院长和北医的科主任,更多的成为省市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神经外科的学科骨干。近年来,在以就业率为评估指标的排序中,我所一直名列前茅,近五年的博士毕业生三甲医院就业率均为100%,硕士毕业生超过60%。多次被首都医科大学评选为就业先进集体。
导师37名,其中博导20名(青年博导4人 )、硕导17名在读研究生150人,其中统招121人,博士56人、硕士65人;同等学力29人
博士点(4个),其中临床专业1个、基础3个:
神经外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神经生物
硕士点(7个),其中临床专业3个、基础4个:
神经外科、神经病学、肿瘤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神经生物
在读研究生团队中,成绩更是可圈可点,可喜可贺。
李冠璋博士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6人获得校级优秀博士论文。23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4人获得“王忠诚医学奖学金”,11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在“首都医科大学首届研究生戏剧节”中,我所研究生排演的话剧《子孙满堂》包揽团体一等奖和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舞台效果四个单项奖,成为研究生戏剧节的标杆曲目。
在“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科普精英争霸赛”中,我所参赛队荣获一等奖。
在“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辩论赛”中,我所参赛队荣获二等奖。
在“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中,我所参赛队连续三年荣获二等奖和优秀奖。
在“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中,我所研究生单侠、朱海波荣获一、二等奖。
在“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大赛”中,我所参赛队荣获团体三等奖。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中,我所近两年通过率均达100%。
除了首医举办的系列活动,我们每年还定期举办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如“毕业季”、“研究生运动会”、“微视频大赛”、“素质拓展训练”,使研究生的文化素养、身体素质及团队合作能力大幅提升。
闪亮的成绩和荣誉背后是教学办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和恪尽职守的坚持,他们秉持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原则”,逐渐凝练出具有我所特色的“四化管理模式”,即过程管理要细化;教学内容要优化;管理模式要深化;人文素养要强化。
细化过程管理是指从学生入所教育,到科研课题和临床技能的培养,丛课题设计和实施,到学位论文答辩,我们把握住每一个关键节点,进行全流程精细梳理。与此同时,创新“双督导制度”,所内名师督导和所外专家督导结合,作为每一环节背后的坚实后盾。
优化教学内容是指我们将专业知识采用模块化讲座的形式,使复杂晦涩的专业知识系统化、系列化,便于理解与归纳。
深化管理模式是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刻,润物细无声地陪伴,让每一位莘莘学子感受到家的温暖。我们定期组织学生座谈会、班组长和宿舍长的定期访谈、节假日问候等。针对有需要的同学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并为家庭有困难的学生申请资助和助学贷款。
强化医学生的职业和人文素养,我所定期组织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其精神世界与文化修养,定期举办“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训”与创新课程“医学生生命价值观培养”,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生命关怀之情,发起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对生命价值的探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力求培养出对生命负责、有职业崇高感的新型医学生。
我们的教育是渗透了爱的教育,是倾注了情怀的教育,是极具特色的教育。